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一口整洁、健康的牙齿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牙值”有时甚至会决定“颜值”。除了好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口腔与健康息息相关,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爱牙日”的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随着活动的普及,公众的口腔保健意识日益增加。然而,你真的了解“牙齿”吗?你真的懂得口腔保健吗? 你的口腔还好吗? 笑容是成功最大的利器之一,户外海报俊男靓女的招牌微笑令人羡慕,可是由于口腔问题默默作祟,很少人能够拥有如此健康又洁白的牙齿。 除了“不好看”,“不好用”的问题同样突出。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口腔健康的定义如下:没有口部和面部疼痛、口腔和咽喉癌症、口腔感染和口疮、牙周(牙龈)病、蛀牙和牙齿脱落及限制咬、咀嚼、微笑、说话和社会心理健康等个人能力的其它疾病与障碍的状态。 参照世卫组织的口腔卫生标准,相关统计显示,从世界范围看,全世界60%~90%的学龄儿童和近100%的成年人患有龋齿。全球约30%的65~74岁的人没有自然牙齿。[1](图一) 而国人的口腔健康同样是问题众多。据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全民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90%以上。5~6岁儿童患龋率高达66.0%,35~44岁成人和65~74岁老人患龋率高达61.0%和75.2%。半数以上的12岁年龄组有牙龈出血和牙石。[2] 口腔疾病最为常见的是龋齿、牙周(牙龈)病、口腔癌、口腔感染疾病、损伤伤口和遗传病变。龋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3] “从现有的调查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疾病谱不同,青少年儿童以龋齿为主,老年人以牙周疾病为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口腔科主任刘静明介绍,“除了龋齿、牙周疾病外,近年来口腔癌成高发态势,我们要对口腔癌给予足够的关注。”

口腔“报警”严重影响着工作与生活,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口腔卫生健康,不过对于口腔健康的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少误区。 在刘静明看来,公众存在以下四种最为常见的认知误区: 第一,盲目相信牙膏的功能。牙膏只是种日化用品,对于我们的口腔清洁会起到一定作用,对于相关的口腔疾病作用微乎其微。 第二,洗牙被误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洗牙对于牙周健康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洗牙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公众心中夸大了洗牙所产生的一定“副作用”。而事实上,洗牙的正向作用大于副作用。 第三,智齿并不是非拔不可。不是所有的智齿都需要拔掉,位置比较正、牙齿咬合功能正常,不红肿疼痛,满足一定条件的智齿可以不拔出。 第四,口腔溃疡盲目服用抗生素。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口腔溃疡虽然是炎症反应,但它并不全是由细菌感染所导致。所以抗生素对大多数病人是毫无作用的,很多广谱抗生素都可以诱发口腔溃疡。 除了上述误区,公众对于食物与牙齿健康的关系也没“整明白”。 甜食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吃、汽水不能喝……为了那一口健康的牙齿,许多美味登上了“食物黑名单”,让大家又爱又怕。 “病从口入”,长期以来在公众的认知中,食物成为龋齿发生的“元凶”,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 点击( 35 )
- 评论( 0 )
- 支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