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子、馒头、大白菜、萝卜条,这些平日见到、吃到“麻木”的东西,经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舌尖体”)全新打造,顿时就升华成了“闪闪发亮的文化和乡愁”啊。 不过网络文体,天生就是要给玩坏的——网友发现,不管做出怎样的“黑暗料理”,只需用“舌尖体”娓娓道来就立马“高大上”! 追着神剧看 网络新文体横空出世 近日,@我爱我家影迷会发出了一条油条的“舌尖体”微博:“在距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张今天起得特别早。连日来她注意到附近的早点摊子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山东的小伙子。油条,中国人最热爱的早点之一,据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寡淡的小麦粉与浓烈的热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现磨豆浆,就是带给人们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

这条严肃纪录片解说口吻与 《我爱我家》日常“毫无违和”的结合产生的喜感引发网友争先效仿:短短一个中午,经典情景剧《我爱我家》里的主要人物,就被网友搭配上了各色“舌尖体”食物,“目测”可直接拍一部“吃货的一家”。有网友调侃说,看着这些文字,脑子里便自动补足了画面和声音,“太带感了”。还有人意犹未尽地建议,赶紧上“舌尖上的《武林外传》”吧。

再平凡的食物 也能被它说得闪闪发光 古语有云,秀色可餐,如今,妙语亦可餐。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开播后,片中的解说词,就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味,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舌尖体”在生活中的妙用,更是花样百出。 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米粉制作过程后,网友@喵唔之友用“舌尖体”安慰自己:“坚硬的大米被水浸泡后用粉碎机打过,电动机发热使湿润的米粒加速干燥,再用细筛筛出雪一样白的细腻米粉,散发出淡淡的米香。”写完突然觉得,米粉“似乎要闪闪发光了”,于是“又做了半斤多”。 一盘“没啥卖相”的土豆泥、豌豆、玉米,会被描述成:“厚重香浓的酱汁将土豆泥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软糯滋润,这质朴的美味蕴藏着阿巴拉契亚山区人们对南方美食的依恋感触……” @拖尼熊:水产品在华北平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我家人欣赏的,是虾类细嫩的胶原蛋白,傅明老人误认为龙虾的价格是八十元一斤,志新及时纠正了他。单位报销是中国人下馆子时敞开心扉的关键。志国担心的是,随着公有制的减少和签单制的推广,普通人蹭吃公款作为一门手艺濒临失传。 做出黑暗料理也不怕 写个“舌尖体”好下饭 如果你不幸做出“黑暗料理”,不要怕,避开那些“不敢下筷”的成品吧,记得从原料开始说起,或者从人文和历史谈开。 比如,“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其实不就是晒鱼干嘛!就算是“嗑瓜子”,用“舌尖体”来说就成了“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当然,看到“真相”的网友还是“心疼”地点评说,难怪“得写个舌尖体下饭”。 网友@弗堡堡收到消息说“舌尖上的中国”摄制团队进了北大,这条微博下出现了一条舌尖体评论称,“智慧的北大人知道,即使一街之隔的两地,孕育出的食物,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凭借对美食本能的直觉,每个周末,北大人都会穿过中关村北大街,来到散布在十九座食堂中的清华园。” 网友@我也摇一摇还有“后续”:“清华园,这片本应该充满电路、机械和诸多枯燥无味生活的理工圣地,却神奇地孕育出了也许是精细到粒子层面的味觉奇迹,各个食堂的厨师们如同实验室里的莘莘学子,用烹饪界的试管器皿创造着跨越精神和物质的盛宴……” 今天你家吃啥? 来一盘“舌尖体”吧 @我是肉哥:而远在和平1千公里以外,志新的苏州表妹正在做另一种传统美食,苏式汤面。 @郑捕头:这一夜,有志于再出发的国家干部贾志国又整宿没有合眼,手里一直忙活的,是一屉又一屉的包子。包子,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面食之一,相传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1800多年来一直以其简单的做法,独特的味道,慰藉着中国人的生活和胃口。全国出名的包子有很多,贾志国这次仿制的是著名的杭州小笼包。 @卡哥:和平又瞒着志国偷偷给她妈拉去五十斤过冬大白菜。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童年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半生操持的贾家,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娘家。有酸爽香脆的腌酸菜作伴,再寡淡的冬日也不会湮灭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也成为全球和氏宗亲对于祖先的共同味觉记忆。


- 点击( 293 )
- 评论( 0 )
- 支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