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没有上海多,而且面积也比上海大,为什么北京的交通状况和生活环境感觉如此拥堵和拥挤? 正好发现此文和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很切题,于是全文搬运过来…… 现在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了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普遍的东西,尽管每年因交通堵塞而引起的资金损失以亿万计算,但有些顽固的成见与习惯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 该怎样解决交通特别堵的烦人局面?有一个很容易被想到的办法是:多修路!可是,我们却明显没有给道路留下足够的施工面积!请看下面几张我国的城市和这个星球上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后的俯瞰图(视点高度均为 5 公里):

大家应当可以轻易发现,巴黎与华盛顿的街道纵横交错几乎无法统计,而东京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但其间的细小道路却布满了整个画面以至于很难分辨。而我们的城市是以小区和大院为单位的,无论是老百姓居住的居民小区,还是各个大型公司企业的厂房写字楼,都极其热衷于圈占一大块该死的地皮作为他们的独占资产,不得轻易路过。虽然主干道的宽度要大于上面那些大城市,但总体道路面积却远远小于前者。这就使我们——一个人口密度高达 135 人 / 平方千米的拥挤国家更加的拥挤,我们的国民一边抱怨着城市的堵塞,一边被纹丝不动的堵车困扰得暴跳如雷,而最后还又愚昧无比的霸占了那些本来可以用来修建道路的土地,堵塞了本来可以穿行而过的捷径。



而国外的大部分城市并不会用长长的围墙去围拦某一群建筑,它们只会将临近的几个小建筑分为小块,让更多的公路从建筑群中通过。从上图中可以明显发现在国外的城市中,围墙与围栏很少。建筑与建筑之间很少会有隔墙,以便于人员车辆顺利通过。北京全攻略微信号xiaomingla 所以,以往那种以围墙来标识社区的城市组成模式正是我们交通状况难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高层建筑在施工的时候,地下车库部分都是必须的,这就使贯穿公路的地下通道只会占用数额不大的成本。而多出来的临街商品房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普通居民楼,还可以省去楼间绿地的施工维护费用,再加上交通便利的边际成本,将公路从小区之间穿过的做法将是只赚不赔的。若结合本空间“关于临街建筑的改进”的创意,被占用土地面积还会进一步缩小 1/3 以上。


- 点击( 51 )
- 评论( 0 )
- 支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