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曾经立志当一名画家,在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才能。他师从西洋画派的冈本唐贵,受凡高、塞尚等画家影响。但为了谋生,他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把对视觉艺术的追求挪到了电影上。这个人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

1990年3月26日,卢卡斯、黑泽明、斯皮尔博格合影。黑泽明在62届奥斯卡上获得终身成就奖。黑泽明(Akia Kuosawa)(1910—1998)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是所有兄妹中最小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








他拍战争史诗片《影子武士》的时候,预算遭遇到了问题,于是他画了几百幅电影分镜头画面,把他对这部电影的热情通过画面传达给投资商。他在他自传中这样描述这段经历:“我的目的不是要画得好,我用我周围各种容易到手的绘画材料,用最便捷的方式把脑中的画面画下来。”








不出所料,终于有画廊开始注意到他的这些画作,而黑泽明一直也幻想着有他自己的展览。他的作品后来在巴黎市立美术馆等多家世界美术馆和日本美术馆展出。可以说,黑泽明的电影如此成功,和他画的这些分镜头草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分镜头草图让黑泽明的电影呈现了异乎寻常的精彩视觉景观。而抛开电影,这些草图也让我们看到了黑泽明不同寻常的绘画才华。











所以说,黑泽明正式大量绘制分镜头脚本是从《影子武士》开始的,其草图细致到了角色表情、眼神、发式。这些草图笔触细腻、颜色丰满、人物栩栩如生,已经超越分镜头草图本身的意义。1985年黑泽明拍摄了电影《乱》,这部电影也是黑泽明分镜头草图的集大成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部电影的草图中,服装样式有190张,建筑构造图有46张,机位图有247张,角色表情有49张,等等。






黑泽明曾在自传《蛤蟆的油》中描写过自己受到绘画启蒙和鼓励的故事。1927年,中学毕业的黑泽明本想报考美术学院,犹豫不决之际请示父亲。父亲喜爱书法,也能理解绘画,便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黑泽明却落榜了,失望之余反而觉得不用学习理论作画反倒更自由。结果,第二年他的画就入选了全国新人作品展。











就在这几年间,黑泽明家中几度搬迁,房子越搬越小,家庭经济拮据。1928年,日本政局动荡,次年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无产者艺术运动逐渐兴盛,黑泽明加入了无产者美术研究所,在那里学习、展出作品。可是后来,他认为这类艺术太强调阶级理论,不重视绘画的本质,遂渐渐失去了画画的热情。






不过,绘画的兴趣和技能在黑泽明日后的电影生涯中一直得以延续。黑泽明尤其受到日本传统美术的影响,他后期作品特征之一就是日本传统视觉文化。黑泽明试图让服装师、美工、造型更接近于美术作品,再利用简单布景来凸显绘画的形式美感。他认为,最大的单纯之中有最大的艺术。在画面构图上,黑泽明同样沿用日本传统的留白技法,把人和物画在有限区域内。





除了日本传统美术,黑泽明受到梵高的影响也很大。在影片《梦》的第五个梦中,故事就是围绕主人公进入梵高名作所处环境与画家相遇展开的。主人公在美术馆梵高的画作前徘徊,就在《阿尔的吊桥》前走进了画面,来到画家生活的时代和地区。影片复制了梵高画中出现过的色彩、光亮和景色、房屋,主人公顺着这些痕迹,最终在金色的麦田找到了正在写生的梵高。梵高说过,在精神贫乏的土地上,真正的艺术家能做的只是像火车一样,抛弃他的观众,不停地向前奔跑。在梦中,画家向主人公讲述自然的神奇和阳光的短暂,随后又提着画具匆匆离去,追逐将逝的阳光;而主人公也顺着留在画中的足迹追寻,最终在《麦田里的乌鸦》中结束了梦境,回到现实中的美术馆。值得一提的是,黑泽明不但使用镜头在画中游走,还利用特效完成了主人公自身在梵高画中的行走,画中线条和色彩的激烈情绪代替了真实景色,梦中人完全被吸入梵高所见的世界。









黑泽明被称为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26岁进入电影圈,一生导演了31部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称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获得了30多个奖项。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泽明绘制的分镜头和电影场景,堪比职业画家的水准,有多少画家画了一生,或许都达不到这个水准。




- 点击( 278 )
- 评论( 0 )
- 支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