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分享说,他做到了一年读一千本书,并且开课讲授他的读书方法。这样的快速阅读可以真正收获到书中的知识吗?你们认为阅读应该书读百遍反复咀嚼还是博览群书以量取胜? 选自凡尔礼的回答(已获作者本人同意,授权转载) 题主提问,是因为看到了微博上Jason小帅帅的宣传手段。 对此,我只想表示: ① 一年读1000本书,在时间上无法达成。 ② 读书要读经典,给我十年的时间我也不打算读1000本。 我对于正确读书的基本定义就是:把书里的知识充分实践,应用到生活里来。 如果你读了时尚书籍,你就应该把自己打扮得时尚帅气,衣着有品味。

如果你读了一本菜谱,你就应该有把原材料变成美食的能力。

如果你读了一本养猫手册,那你就应该用书里的知识把家里的小猫养的美美的。

Question 1:多读书倒底有什么用? Answer: 【1】为自己的聊天、辩论、演讲提供充分的素材、理论依据。 汉成帝后宫,赵飞燕诬告班婕妤参与了许皇后巫蛊事件。班婕妤引用《论语》里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为自己作了一番逻辑清晰的辩解,汉成帝相信了她,并赐她黄金。 汉明帝喜欢打大臣,有一次因事要杖打药崧,药崧直接躲到床底下,汉明帝更加生气。药崧便引用《礼记》的「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指出皇帝打大臣的行为没有仪态。汉明帝这才放过他。 明朝首辅李东阳在童年时就能够写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后来被明代宗召见。明代宗赐他座位,李父站立在他旁边。明代宗就出了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引用《孟子》里的「嫂溺叔援,权也」,说明这是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明代宗听着很赞许。 《奇葩说》里有一期辩论题取自知乎,为「举报同学作弊导致对方被开除,我错了吗? 」立场是「举报同学,我没错」的反方团节节败退,最终由团长蔡康永发言。蔡康永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选取了纳威·隆巴顿阻止哈利·波特三人组,得到邓布利多校长奖励一事来发言,使反方最终取胜。 第十届金鹰节有个环节是让四个男主持人根据礼物盒里的东西来说一番话,与金鹰节联系在一起。最后一个选礼物的汪涵打开礼物盒竟然没有任何东西,他就化用《道德经》里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机智地作了一段精彩的发言,引来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2】为自己写作、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与参考。 《伊索寓言》和《拉封丹寓言》里的小故事、《增广贤文》和《小窗幽记》里的句子,中学生们可以引用做作文素材,非常易懂非常经典。 知乎上关于群众愚昧的问题,答案多会引用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知乎上关于是否奖励义举的问题,答案多引用《吕氏春秋》里的「子路救溺」故事。

莫言的《生死疲劳》模仿《百年孤独》,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模仿《红楼梦》。需要强调的是大师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形式有模仿,但素材都是自己的。这与某些作家的「借鉴」完全不一样。 美国奇幻小说系列《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在西北大学念书时辅修的就是中世纪史,所以小说里很多人物和剧情都能在真正的历史里找到原型。乔治·马丁自己就承认小说受英格兰史和玫瑰战争的影响。网友又陆续查出艾德·史塔克应取材自理查三世,小恶魔应取材自矮子丕平,龙母应取材自亨利·都铎等等。 我的答案《什么叫「低智商的善良」?》有以《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为例子,又引用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文章。另一个答案《如何看待有些人看完几部美剧之后觉得东方智慧很幼稚?》引用了《韩非子》里多个故事。还有一个答案《诸葛亮舌战群儒,与他的语言技巧有什么关系?》除了分析电视剧里的对话,还附上了史书里魏征伍子胥淳于髡等人的类似对话。 【3】从书籍里学到实用的知识,实践到生活中来。 《明智行动的艺术》和《清醒思考的艺术》两本书,解释了很多思考与行动中的误区,比如「篡改历史现象」、「凸显效应」、「期望的正负效应」等等,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日本的《每天懂一点》心理学书籍系列有十来本,知识点很多。比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给人什么印象,餐厅刷什么颜色更激发食欲,把名卡设计成什么颜色会引客户信任,和女孩子约会坐什么座位更好,与新认识的人第一次见面倒底多重要等等。很接地气,便于实践。 《红楼梦》里很多人物都是情商高手,他们的说话之道,思考之道,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加以学习的。比如大观园建好后,贾政带贾宝玉去参观。在为楼阁取名时周围的人都故意表现差些,就为了突显贾宝玉的才华。元春省亲时,薛宝钗能注意到她的行动知道她不喜欢「玉」字,就让宝玉写诗时不要用「绿玉」,改成「绿蜡」。 《杜拉拉升职记》是不错的入门书籍,里面涉及到很多职场知识。比如第一部里,面对着人品不好的上司玫瑰,杜拉拉和王蔷选择了不同的态度,结果也就不同。书里写到杜拉拉的各项工作,比如主持装修,都有相当详细的过程描写,从中可以很好地学习她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林妹妹陈晓旭创办的广告公司相当成功,是北京十佳。当年公司经营遇上危机时,陈晓旭就是从国外买来一批经营管理书籍,埋头苦读。重新选择投资方式,又改革了公司内部结构,完善了17项客服程序与合同漏洞。这一批管理书助其走出危机。 李嘉诚在五十年代开塑料厂就有订阅全英文的塑料行业杂志,他才能第一时间得知意大利一家公司发明了塑胶花的消息,才能赶去意大利考察学习,率先在香港研制出塑料花,因此赚来了发家的第一桶金。如今八十几岁的李嘉诚,还配有一个翻译团队,帮李嘉诚翻译他所感兴趣的全球报纸新闻,及时获取商业信息。 Question 2:为什么我们不需要无限度地读书? Answer: 「读书」只是一个过程,把书里的内容实践到位则是一个相当相当长的过程。 比如《一生的忠告》里,收录了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教育儿子的五十二封信,从学习到做人,方方面面相当到位。若一对父母想把这本书里的育子心得全部实践到位,或许真的需要一生的时间。 经典的书其实就那么多,有些质量不够好的书真的读了等于白读。 有一句话叫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恰好能够形象地表达我的意思。有的书籍是出版社匆匆完成的,说不准还是自费出版的,内容我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而有些经典书籍是出版了几十年还在再版,质量相当经得起考验。 重要的是「输出」而不是无限地「输入」。 关于商业书籍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一本入门书为黄中强写的《边干边学做老板》,原名是《一个小老板的日常管理》。最开始就是黄中强在天涯论坛里写的长帖,都是记录自己经营公司的经验心得。 我们在读书以外,更要学习黄中强这样一种从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的能力,这就属于「读过书的聪明」。 正确的理论是有限的,学到了就不用再重复学习。 比如戴尔卡耐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中文名《人性的弱点》)里,有提到「记住你所接触中,每一个人的姓名」。这一点我在看《杜拉拉升职记》里也体会到了,李斯特能准确地记住每一位经理的名字,让他很受人喜欢。卡耐基的另一规则是「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谈他们自己」,类似的道理我也在毛姆的《刀锋》和高阳的《胡雪岩全传》里看过。 知识的多元化决定了读书已不是唯一的渠道。 很多自博客、专栏、论坛、视频课程等等,都能够供我们学习。比如冯仑写过一篇文章,是记录自己和长江CEO班同学一起去香港与李嘉诚共餐的经历。其中记录的李嘉诚如何安排座位,如何谈话,如何处世,都很有启迪性。天涯上有些扒明星情商智商的帖子,也相当值得一看。除了之前的名校公开课,现在又有了TED演讲,我们面前的资源数之不尽。


- 点击( 93 )
- 评论( 2 )
- 支持( 0 )